top of page

自覺覺他Part II

你是想助人, 還是, 發洩情緒?


1:1 教練或是領導力課程時, 每次聽到主管在抱怨屬下讓他「不得不」發脾氣時, 我都會問「你是想幫助他? 解決問題?還是想發洩自己的情緒?」, 如果是後者, 恭喜你, 你達到目的了, 如果是前者, 那你的行為與目標是相反方向喔!


一次在教練學校做「價值觀」課程的助教演練時, 需要分享一個有「情緒的事件」, 然後, 讓其他人「同理聆聽」我的關鍵情緒與關鍵想法, 校長一句「你是覺得羞愧 所以 生氣嗎?」(台語: 見笑轉生氣), 讓我反思許久, 是「不合理、 不公平」的關鍵想法(價值觀) 讓我有「生氣」的關鍵情緒? 還是, 我助人價值觀的付出 沒有被看到、 肯定、 欣賞, 覺得「羞愧」而 出現「生氣」呢?還是「人一定要懂得心存感激」的家族規條/僵化觀點 讓我對對方的行為感到生氣? - - WoW! 原來冰山有那麼多層、 原來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可以這麼多? 原來 我們對自己其實沒有那麼了解? - -


The more we know, the more we don’t know.


學教練, 最大的收穫 就是自我覺察, 越來越能自我覺察「我是誰? 我現在在哪? 我想去哪?」, 接納自己可以不知道、 可以生氣、 可以挫折、 可以有情緒 但學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, 而不是要求別人對自己的情緒負責, 更重要的是「不需要替別人的情緒負責(邀請/要求 對方對自己的情緒負責)」, 同時, 學會肯定與欣賞自己不完美的美, 這與「沒有病識感、自我感覺良好」的差別是, 有沒有跟自己連結、 自覺、 自省, 有沒有專注在自我的覺察、 向自己的內心調伏。


大部分的高階主管似乎都有 「追求完美」或是「追求卓越」的價值觀, 當問到:


你接納自己的程度 1-10 分是幾分?


你對自己的肯定 1-10 分是幾分?


答案不是很低, 就是沒有對自己「好奇」過, 不知道如何回答。

再問, 你上一次對自己肯定/欣賞 是什麼時候?


最常出現的原因是「這些不都是應該做的事嗎? 有什麼需要肯定自己的?」


又問, 你此時此刻你心理的情緒與身體感受為何? 通常都講不出來 或是講出來都是自動化反應的觀點。 原因是我們其實很少「好奇」自己「當下」的感受與觀點。


放下自己是智慧, 放過別人是慈悲, 自覺才能覺他, 調伏自己的內心, 跟自己連結, 先放下自己, 才能建立「互信」的溝通環境,做心與心的深度匯談、 共享語意交流, 同頻、 同理、 同框 才能同行。



50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